水峪中幡始于明初,盛于清咸丰年间,是十三道民间花会的头档大会,每逢庙会、祭天求雨等重要活动,中幡是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成为当地的重要风俗习惯,后来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
水峪中幡幡高8米左右,幡顶有伞盖、小旗,幡杆上下悬挂纱或布制的长幅,幡顶挂一些小铃铛作为装饰。通常幡重为50斤(男)和30斤(女),表演者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幡不离身,杆不落地,整套表演动作约有60余种。
水峪中幡变化多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动作和套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传承过程与人民群众的传统劳作息息相关,真实地反映出当地民俗、民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对研究山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水峪中幡在房山表演
2007年10月,水峪中幡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水峪中幡队代表房山区在鸟巢体育馆参加了开幕式前“京华情韵迎来客”垫场演出活动。2009年10月1日,水峪中幡队应邀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60周年表演活动。2011年,南窖乡依托以水峪中幡为主的民间花会获评国家文化部等部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现在,中幡表演已成为水峪村招待游客的“保留项目”。
2008年,北京举办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房山南窖女子中幡代表亿万农民舞进鸟巢。
水峪中幡在天安门广场表演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