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冬奥村在赛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第一批参访者是冬奥村的建设者及家属,共计约160人。据了解,北京冬奥村居住区赛后将改造为人才公租房,运行区及广场区计划改造为购物公园。
4月18日,北京冬奥村在赛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第一批参访者是冬奥村的建设者及家属。 (摄影:潘之望)
北京冬奥村是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最大的非竞赛场馆,也是提供服务保障时间最长的场馆之一,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赛时它作为运动员之家,为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提供每天24小时住宿、餐饮、商业等全方位服务。
时光拉回4年前,彼时,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冬奥村人才公租房项目团队刚刚入驻。
“2018年1月,我们初次来到这里,现在的居住区那时还是一片荒地,运行区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破败的老厂房。”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冬奥村人才公租房项目经理张学生说。冬奥村的住宅采用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能大大减少从冬奥会到冬残奥会、从赛时到赛后两次功能转化的拆改工作;在室内,冬奥村装上了全套智慧系统,灯光、空气、湿度、温度均能实现个性化调节。
记者跟随张学生的步伐,来到了北京冬奥村住宅楼的顶层,向下俯瞰,住宅楼的形态展现在眼前。“北京冬奥村居住区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北京传统四合院。”张学生说,正是通过这样围合与开放的空间组合,为运动员们提供了既共享又私密的居住体验。
4月18日,北京冬奥村在赛后首次向公众开放,第一批参访者是冬奥村的建设者及家属。 (摄影:潘之望)
不仅是居住区的楼体分布别具匠心,就连楼下中心花园的设计也暗藏中国传统文化。据介绍,中心花园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冰嬉图》,花园整体形状宛如数字“8”,丰富的流线设计,就像冰刀鞋在冰面上滑出的痕迹一般。
北京冬奥村不仅有建设者们熟悉的建筑,还有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国队队员们曾居住的房间被保留了下来,印有“北京2022”字样的条幅和北京冬奥村的门牌还在讲述着冬奥往事。
记者了解到,北京冬奥村暂时还只接受特定人群的集体参观。未来,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将改造为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运行区、广场区的改造已经启动,将打造成集餐饮美食、娱乐零售、活力体验于一体的购物公园,预计今年9月底开业。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