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快讯 >

全球今日讯!北京卫视《大先生》 挖地三尺探寻世界过往,潜心研究回溯进化渊源

早些年前的我们,对“龙”的概念还停留在《山海经》,“龙之九子”的传说当中,而随着恐龙这一新物种的发掘,让称霸地球的庞大物种走进了博物馆。这些曾经的“地球霸主“是否还在人类身边?恐龙灭绝的答案究竟在哪儿?


(相关资料图)

昨日(1月3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第一期古生物篇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中,段玉龙作为未来召集人,带领未来团成员、小达尔文爱好者和小古生物迷一起走进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他们在这里开展了怎样的科学之旅?

探索之心,历久弥新;求真之路,永不止步

本期节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担任“大先生”,与带教老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卢静一起打破时空的壁垒,带领“未来团”成员一起探寻距今亿万年前“地球霸主”的真实面貌。

周忠和虽为我国著名古鸟类专家,但是他的科研之路却是从鱼类化石开始的。1990年,25岁的他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鲟鱼类的化石,毕业后希望开展更多鲟类化石的研究,在辽宁西部的朝阳地区一道小河沟里,周忠和发现了一块看似很不起眼的鱼类化石,这块化石后来被证实是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野外工作结束后,周忠和依然惦记着那块白鲟化石出土的地方。于是他只身一人又来到了那条荒凉的小河沟,但是,他想找的白鲟类化石再也没有新的发现,耐心的周忠和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最后一天的野外中,挖掘出了从此改变命运的两块化石。这两块化石后被证明是距今1.2亿年左右,迄今为止已知类似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鸟类化石,其中一件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这一发现填补了白垩纪早期鸟类演化史上一个长期的空白,让白垩纪早期的鸟类模糊的身影,从此完整且清晰可见。从此他走上了鸟类研究的新道路。从那时起,周忠和转向古鸟类研究,一研究就是30余年。

大先生带领少年团实地考古,科学研究运气比努力更重要?

为了能让未来团亲身体验挖化石的乐趣,周忠和带领他们来到了中国地质学的发源地——北京西山,在这里拥有异常丰富的地质样貌。古生物挖掘通常是长期野外考察,风餐露宿,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山,走过了多少路,几个月一无所获也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伴随着生命危险,运气不好还会碰上地面塌陷、地震、泥石流。尽管徒劳多过惊喜,汗水湿透衣背,古生物学家们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一锤一锤寻找着真相。

在周忠和看来,好奇心是一切研究的源泉,他希望通过这次实地探索,让孩子们明白,运气是偶然的,只有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拥有收获。

求真就要质疑,不断质疑才能去伪存真

两块化石,一个是真的,一个是人为拼接的,究竟谁真谁“假”?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标本室里,周忠和用一真一“假”两块化石讲述鸟类恐龙起源说。

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根据一件“古盗鸟”化石,宣称发现了一种特征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物种,由此引起轩然大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员通过观察顾氏小盗龙尾巴的标本正模,对比发现“古盗鸟”的尾巴是顾氏小盗龙尾巴的副模,反复对比论证,确认“古盗鸟”是人为拼接的化石。周忠和后来的研究发现“古盗鸟”的前半部分是他们此前命名的燕鸟,也就是说,“古盗鸟”实际上是由一件鸟类化石与一个恐龙的尾巴人为拼接而成的。2002年,周忠和发现了一块里程碑式的化石,后来被命名为热河鸟,当时这块化石很不起眼,以为它的尾巴就暴露一点点,但是修着修着一根二十多公分长的长尾巴就展现出来了,让周忠和意外又兴奋。它“半鸟半龙”的过渡特征更有力地证明了鸟类和恐龙的关系。

“古盗鸟”事件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教训。科学研究不能为了证明观点而编造证据,保持理性判断,敢于质疑,追求真理,是重要的科研精神和素质。

更多内容,敬请锁定周二21:05北京卫视《大先生》。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01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tv.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电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