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快讯 >

北京卫视《大先生》 以身许国,硬核人生

昨日(4月1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核能篇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由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出品,邀请核物理学家王乃彦院士,带教老师王钊、李眉娟、任杰,带领“未来团”成员一起探索我国核工业事业一路来的起伏历程,感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科技报国的永恒精神与英雄诗篇。

舍生忘死,铸就中国核武器事业


(资料图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诡谲,能否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关乎国家生存、民族独立。

1964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王乃彦当时正在苏联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从大使馆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难抑,梦想能回国参与核武器研制。1965年他回国后不久就被调到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去了青海金银滩基地,没想到他想参与国防建设的愿望竟然成真了。从王乃彦成为国家培养的第一批原子能专业的学生开始,他的命运就和我国的核武器发展渐渐缠绕在一起。

1966年,在青海草原,王乃彦的小组汇报氢弹试验方案时,邓稼先、于敏对他们提出了要求:“老王,如果试验成功,那是皆大欢喜。但是成功了,我们也要知道为什么成功;退一步想,如果试验失败了,也要知道为什么失败。”在罗布泊试验场,王乃彦小组的任务是通过近区测量,了解氢弹的动作过程,同时要在氢弹爆炸后进入测试站回收胶片,并进行数据分析。起爆后,地动山摇,试验成功了。但是为什么成功?必须拿数据来说话。这次氢弹原理试验,是我国突破氢弹技术最重要的一次核试验。核爆炸反应激烈,整个过程发生在零点零几秒的瞬间。王乃彦和他的同志们必须捕捉到这一瞬间的爆炸信息,得到支撑核武器试验的准确数据。为了这一瞬间,他们已奋战了几百个日夜。此刻,记录着爆炸关键数据的胶卷就在地下工号里,但是爆炸威力超乎想象,工号已经在爆炸中被严重破坏,这些胶卷随时可能因为污染而报废。但因为刚爆炸完现场放射性剂量太大,为了安全起见,暂时不允许人进去。可对于当时的王乃彦来说,个人的安危远没有试验数据要紧。王乃彦心急如焚,每天给指挥部打电话,催问何时能进去回收胶卷。直到十天后,他才被批准进入。终于拿到的试验结果,不仅证明了当时的理论设计,而且知道了原因。当他再次向于敏汇报时,于敏特别高兴,握着王乃彦的手说:“老王啊,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心里还有点不放心。现在我心里终于踏实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氢弹空爆试验成功,拥有了自己的氢弹核武器。外界看到的是蘑菇云腾空而起的壮丽,却不知背后的惊险。

“中国式”科学家代代相传

千百万人的共同参与,才有了中国核武器的突破,然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名字,却不为世人所熟知,核武器研制是国家重要机密,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都要以服从国家为前提,有种说法:投身研制核武器相当于关上了诺贝尔奖的大门。王乃彦的导师王淦昌先生,在国外的科研已经做得非常成功,如果留在国外,或许很快就能获得世界大奖,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国。即使做出再大的贡献,也甘愿成为大国重器中的一颗默默无闻的螺丝钉。

王淦昌先生的言传身教和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时刻影响着王乃彦。到底做科学工作的目的是为何?他给了王乃彦一个标准答案。王淦昌先生化名王京,为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十七年。王乃彦也给自己的笔名取为“王小京”,就是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中国式”的科学家。

科学家都在科学上有执着的追求,而“中国式”的科学家,对祖国有着极其浓烈的热爱,他们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到祖国的建设中,不计个人得失,以身许国。在他们心里,名和利、自己的兴趣甚至生命,都没有国家重要。王淦昌先生等一代大科学家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还培养出了像王乃彦这样的人物,现在他又把这些精神传递给更多人,一代又一代,大手拉小手,才能推动我国的科技不断向前。

更多内容,敬请锁定周二21:05北京卫视《大先生》。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2

推荐阅读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12.66亿元

· 2023-04-12 09:11:58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诚聘英才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8-2020 tv.rexun.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讯网 - 热讯电视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文章投诉邮箱:2 9 5 9 1 1 5 7 8@qq.com违法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