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快讯 >

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昌平篇章

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四区”建设之一,我区加快“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城乡治理迈出新步伐,城市更新行动计划85个项目全部启动,推动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落地,打造了一批“有里有面”的精品街巷,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55个……城乡融合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机盎然好时节,乘着城乡治理的东风,昌平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宽阔的马路、精致的绿化、完善的设施……这是我区突出民生共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的蓝图已然绘就,为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打造城市更新“昌平样本”

实现街区品质整体提升

在减量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我区作为首都城市更新的先行者,致力解决城市发展中产业、文化、环境、设施、居住等各类问题,实现老城蝶变,打造首都城市更新的“昌平样本”。

回天居民期盼已久的步行街——“首开LONG街”已于5月1日开街亮相,将于6月30日正式开业。“首开LONG街”位于昌平区霍营街道,全长约650米。为满足周边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昌平区与首开集团携手对该区域进行改造更新,项目定位也从原来的小区配套,升级为街区型开放式消费空间。

“首开LONG街”是我区探索城市更新路径的一个缩影。城市更新,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今年,我区启动了政府街城市更新工作,结合“街励计划”昌平城市更新新场景设计竞赛优选作品路演中的作品,今年将把作品分批落地。

政府街城市更新工作将通过道路断面优化、街道公服设施增补、街区慢行系统设计、沿线绿化景观提升等措施,升级政府街沿线公共服务空间,完善两侧基础设施配置,突出沿线景观节点塑造,实现街区品质的整体提升。

除了针对政府街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外,近年来,我区加大对背街小巷的整治力度。今年,我区将完成66条背街小巷治理工作,还将结合区域功能、历史风貌开展“背街小巷精细化设计”工作。

据介绍,我区今年将注重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与城市更新行动相结合,统筹街区整体空间布局,带着“规划”进小巷,按功能定位分区分类精细制定设计方案,强化一体化和集约式治理,注重与重点大街、老旧小区、小微空间改造相衔接,分单元有序推进,努力凸显街巷特色、提升空间效能,实现街巷市容整洁、特色鲜明、环境宜居、文明有序。

建设“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

带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水平

2022年,我区持续深化回天地区专项治理,在完善“硬件”的同时,着力探索回天治理“软件”提升,选取了回龙观街道、天通苑北街道、东小口镇三个试点镇街和龙城社区、天通中苑第二社区、兰各庄村等6个试点社区(村),推进“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打造出“寺锦·城市会客厅”等议事阵地,形成“回家议事”“天北家圆”“有话好好说”等党建协商议事工作品牌,切实提升了超大型社区治理水平,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今年,为了推进回天地区党建引领、共商共治不断走深走实,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推广,按照2023年实施方案,“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建设正在三个试点镇街逐步扩面,回天地区其他镇街也启动了试点工作。通过深化应用前期试点成果,规范议事流程,运用先进方法,努力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贡献更多“回天经验”。

蓝图绘就,重在落实。基层协商议事体系建设是区委重点部署推进的一项工作,通过一年多的试点,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办法),打造了一批鲜活的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培养了一支会协商善议事的社区(村)骨干队伍,特别是将协商议事流程进行梳理,总结提炼了“一键同款”示范案例,形成了一套“拿来就能用”的工具模板,为镇街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据统计,今年1月—4月,回天地区已举办多次会前研讨及各级协商议事活动。如天北街道中二社区开展“童‘议’文明,童‘约’行动”专场议事会,将与会儿童商议出的十条文明行为规范,转化为居民家庭“微公约”,并通过亲子手绘公约、装饰楼门,“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社区;史各庄街道农学院社区开展“家园共治”协商议事会,针对大件垃圾清运、旧物回收等工作,达成集中整理、统一清理的意见共识,凝聚社区治理合力;东小口镇在中滩村等多个村“微提升”项目立项阶段,召开专场议事会,实现“民意立项”;回龙观街道开展了“回家营造-我的家园我建设”系列协商议事活动。

下一步,“回天有约”基层协商议事体系建设工作将重点把握稳步有序、从严从实、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1+14”制度体系作为工作遵循和依据,注重抓好规范议事程序、提升议事效能、培育议事文化,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优化决策、化解矛盾、融合发展的基层治理路径,丰富“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的实践成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昌平新城东区发展全面加速

打造北京消费新地标

“三大文化带”交融汇聚于此、有文化风貌又不失城市烟火、滨河森林公园尽收眼底……作为中关村昌平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平新城东区高新企业聚集,产城融合紧密。近年来,我区围绕加快昌平新城东区开发建设,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完成了新城东区国际方案征集、街区控规获批等一系列基础性、标志性工作,如今,新城东区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昌平新城东区作为昌平新城“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激发城市发展动能的职责和使命,是实现昌平区规划功能定位和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也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据介绍,新城东区待实施面积有6.2平方公里、总建筑规模622万平方米,住宅及产业空间大部分位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处近山临水区域,成片分布、成团布局,成熟度高、成长性好,存量用地充裕,空间资源丰富。

昌平新城东区三期住宅地块作为今年北京市首批供地项目,已于3月23日由首开以27亿元的价格摘得,意味着新城东区规划框架现已全面稳定,建设发展正全面起势。目前,新城东区城市综合体二、四、五期地块正在推进供地前期工作,规划用地面积66.8公顷、建筑规模15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滨水商街、体育主题公园等项目,打造一批独具特色、多元时尚的消费综合体和休闲打卡地,共同构建面向全北京、辐射首都圈的消费新地标。

目前,昌平新城东区已建有世界级标准的“医养活力社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清华大学附属中小学校已建成开学,现正在紧密对接引入一家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将于年内落地,形成高品质医疗服务供给。在此基础上,我区还将规划建设一批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规模不少于5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今年,我区将加快中心区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以商业MALL、滨水商街、金融商务等体验式商务功能为核心,先期构建功能复合、核心引领、疏密有致的活力中心,一体推进丰富蓝绿空间,塑造山水共融城市。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建设成为多元融合体验式商业为核心、公共服务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舒适的品质城区。我区也将按照“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节奏,继续延续“房地联动”机制,加快中心区土地供应,优化商业商圈质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力争将新城东区打造成全市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典范。

农文旅深度融合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5月初,由北京服装学院兰翠芹教授团队策展、以时尚设计为切入视角的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设计作品展在崔村镇真顺村1983创意产业园开幕。作品展中,有可再生面料的服装,也有具有乡村特点的配饰,更有民族风十足的皮雕包……这些作品大部分有源自于北京服装学学生之手。

在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中,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产业发展模式。兰翠芹教授介绍说:“本次展览不仅是展示作品,更多的是探索作品之余能够撬动乡村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通过设计为乡村创造资源发展的体验设计模式。”

近年来,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不断成熟,崔村镇依托苹果、橡树等特色优质资源,打造了一年四季皆有的“可耕、可种、可收、可食”田园体验环境和“可玩、可赏、可游、可住”的乡村人居环境,形成乡村文化新景观和消费的新场景,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此次设计作品展坐落于崔村镇真顺村,免费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文化的好去处,也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设计走进美丽乡村、走进崔村镇,实际上是用现代的创意和创造,去赋能崔村镇的发展,会带动崔村镇形成一批具有乡村的生态特色、产业特点和地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的新型产业,将会对崔村镇的村民、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以及传统的农业,提升它的文化价值和产业赋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民盟中央文化委副主任、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说道。

创意也是生产力。为了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各村发挥优势,推出更多的“金点子”、好创意,为我区的乡村振兴插上“金色翅膀”。“五一”期间,位于百善镇的半壁街村888号的老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欧洲小镇”,正式对外开放,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惊艳“出圈”的打卡地,曾经是废弃的造纸厂。

这个废弃造纸厂共有4万平方米,经过改造,如今这里有酒吧、帐篷、艺术馆、书店等设施,“老厂区是‘宝贝’,不是‘包袱’,它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欧洲小镇”相关负责人称,“我们引入文化创意元素开发老厂区,对工业遗存进行开发、保护与利用,原先的废弃厂房成为全新的旅游休闲地标。”

近年来,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呈现标准高、开局好、力度大、亮点多的良好态势,全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去年,我区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55个,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如今,我区的美丽乡村一步一景,一村一韵,带动城市“面子”和“里子”同步提升,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更形成聚合裂变效应,激活了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带来了活力之变、形象之变、力量之变。

融媒观点

让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再迈新台阶

城乡基层治理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党和国家许多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区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发展,社会力量协同作用日益显现,社区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居民群众福祉不断增进,城乡治理协调发展的工笔画由点及面,正连缀成一幅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壮阔画卷。同时,城乡治理协调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把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切实落实到位。

加强和完善城乡治理,要彰显情感温度。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多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办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加强和完善城乡治理,要提升治理效能。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回天大脑”便是科技手段之一,现代城市治理不仅需要“铁脚板”,还需要“大数据”,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城市大脑”,走“智慧城市”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城乡治理,要让城乡治理体系科学高效运转,让各类资源要素高效配置,让各类主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升城乡治理效能。

加强和完善城乡治理,要坚持城乡统筹。城市治理和农村治理要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城乡治理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城乡结对共建,实现城乡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人才互动和信息互通,不断扩大城乡治理受益面。

城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区上下要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乡治理的实践中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再迈新台阶。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记者向凌潇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