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快讯 >

天天快看点丨【中国梦365个故事】“运河之舟”扬起古韵风帆,静待启航

编者按

华夏热土,每一抔都有温度;凡人故事,每一段都藏甘苦。【中国梦365个故事】短片,深入到许多不为大家熟知的行业,采集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用365个故事,讲述365个中国梦。让我们通过这些动人的故事共同致敬那些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

在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畔,一座“运河之舟”扬起古韵风帆,静待启航。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3年底向公众开放。


(相关资料图)

郑旭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师,参与了国内诸多大型展演类场馆的建设,北京世园会中国馆、首钢园改造项目,他都是主创设计师。2016年,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在拍摄现场一见面,郑旭航就跟我们讲起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亮点,“它使用了一批新技术,涉及声学设计、隔震技术等领域。其中,主楼的242根柱基加装隔震垫,为文物再添了一道保险。这在北京地区博物馆中尚属首次。”

强调本土化设计

作为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之初,郑旭航就和团队成员一起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查阅资料。在大运河博物馆修建的场地,他找到了保留着的上码头村这些地名,找到了专门祭祀河神的小圣庙遗址,这些资料都充分地说明历史上运河是从大运河博物馆这个位置流过去的。郑旭航汲取这些养分,在设计上突出运河文化,提取了运河文化中的几个典型元素:水、码头、船只、帆,并把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运河之舟”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结合了运河文化,突出了帆船的造型。

建筑中的创新设计

在场馆的建设中,郑旭航重视功能性创新,将最新的“隔震”技术理念引入场馆建设,把预防性保护放在前边。他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各方的支持,使得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成为了中国北方地区第一座拥有了国际领先技术的隔震博物馆。

打破场馆固化功能

除了做好建筑设计本身,郑旭航还跟北京首都博物馆共同创意,在大运河博物馆内,首创了文物修复沉浸式体验空间,将文物修复师从幕后请到台前,让市民可以实时地,沉浸式地感受文物修复的过程。

郑旭航说:“我已经把从业十年来所学的全部本事,都赋予这座博物馆的设计之中。希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能成为一座人们用的好、喜欢来的博物馆,让它成为城市的会客厅。”

来源:中国梦365个故事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29

推荐阅读